因為想要創作出更好的器皿。


一個再單純不過的理由和心意,領著我走訪過日本古窯、泰國青瓷、柬國傳統製陶,卻遲遲無法踏上瓷工藝的起源之處--中國。「尋瓷」這個計畫,因此有了強烈的慾望,那個在歐美藝術家們口中,會改變創作者一生的地方。

旅居他方的日子,在我離家讀大學的時候開始直至現在,七、八年的時間,每年花上幾個月的時間,在異地工作、生活、創作、旅行、活下去。短暫的深蹲於某一處,其實無法真正造就工藝技術上的成長,陶瓷是一項緩慢的材質,套用在其他素材上我想也是一樣,總歸於心意。

我喜歡沉溺在當地職人的工作室中,每個地方都有屬於自己獨特的氛圍,獨自的宇宙觀,那是作為一名觀光客無法浸淫的部份。從此在旅行的方法上,將追求這樣的臨摹與觀察,列為了不可分割的重點項目。

在「尋瓷」的計畫裡,也是帶著這樣的心願:「人生是一趟巡禮的旅程。人的一生有多麼苦難。然而,我們在這人生的大海裡,藉神的使者、愛的天使獲得慰藉。但可別忘記,神透過人生那些平凡的事物,教你更高深的事物。」--梵谷。





文化衝擊的起手式


景德鎮是如此緩慢,陶瓷也是如此緩慢。

出發以前,幾乎是將生活與工作歸零的離開,像是一無所有的徬徨。沒人知道景德鎮能幫我什麼,又或者我會失去更多,旅程是迷霧般的佇立在前方。

從南昌著陸後,便直奔景德鎮市,抵達時已經入夜,但還是好想好想先去看看工作室,總覺得那裡會是讓我平靜的地方。一個月的時間十分短暫,這是讓人心急的主要原因,於是隔天一早,和佳佳約好在咖啡店碰面,她是負責接待創作者的工作人員,我們去買了材料,快速的熟悉附近的街坊角落。但愈與瓷都接觸一次,就愈是被彈得更遠更慌,文化衝擊正肆無忌憚的侵蝕所有思緒。

景德鎮以七十二道工序著名,意味著在這裡依賴大量的專業分工,這與其他地方或是台灣的工作習慣大相徑庭,甚至是被自己歇斯底里得無法接受。材質的特性也不好掌握,由於土的可塑性較低,坐在拉胚機前,像是一個無助的小孩,我幾乎無法控制它。

「藝術是什麼呢?」





七四零廠與陶溪川

正逢雨季,涼快的空氣中夾帶著漫漫塵沙,黃色是這地方的第一印象,彷彿蒙上一層紗的女子,她的面紗不斷地被喇叭聲劃開,支離破碎是路旁的重重瓦礫堆,都市化的記號,那麼矛盾、那麼背道而馳的真實。

七四零廠前身是代工為主的電子零件廠,現在大部份的建築都被改建成藝術家們的工作室,甚至藝術村。而陶溪川也有類似的景況,曾為景德鎮十大瓷廠的宇宙瓷廠,終究不敵政策以及與時俱進,紛紛成了來自世界各地的創作者的匯集之處。

老瓷廠的新生命,是現代而高價的文創街區,裡頭開滿各種異國料理餐廳、飯店、以及歐式酒莊。也有分割給國外藝術家進駐的工作室,積極與世界融合的場域。精品店、文創商店、陶藝市集…等等的組成。

「好特立於景德鎮哪!」,不禁令我們疑惑,陶溪川也成了當地與國際創作者之間,最常討論的命題。

「景德鎮未來會是如何」